公司新闻
高德娱乐“2020年邦际时局记忆与预计”研讨会正在京举办
高德娱乐高德娱乐12月13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的“202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参加活动并致辞。高祖贵指出,2020年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动荡变革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上升高德娱乐。他从五个方面对国际形势作了梳理和分析。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在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安全等各方面的冲击还在继续。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原有的一些矛盾,改变了一些原来有的事态,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国内政治经济安全多个方面的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影响突出。高祖贵同时强调,要注意疫情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机遇,要善于把握机会,转危为安。第二,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最大因素,美国大选和对外政策,仍然都牵动着世界秩序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与盟国关系等等,都面临调整的可能。第三,地区局势呈现新趋势,有好有坏,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第四,全球性新挑战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变得非常突出。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可以发现,这种全球性挑战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高祖贵总结称,大国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全球气候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极端主义等等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第五,中国在动荡变化的世界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在地区热点的应对和全球性挑战的应对上,展现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国家主席习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时的负责任的重要作用和大国形象。高祖贵最后强调,在危机动荡的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并将继续给世界的发展释放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会议分为四个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学秘书、教授刘恩东主持了“大国关系”议题环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研究员丁晓星表示,国际格局进入了动荡的变革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在转型中的短板所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世界变局之下惊现欧亚乱局。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受疫情的冲击也比较大,但能够保持定力,发挥特殊作用,应对欧亚乱局。就此,丁晓星从俄罗斯内政和外交两个角度作了分享。丁晓星认为,内政方面,俄罗斯政局总体稳定,但也有一些隐忧。积极方面,一是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疫情对俄罗斯的冲击比较大并且持续发展,但是政府采取了免税、保障就业、刺激中小企业等很多措施,疫情防疫情况总体还是好于美欧,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者比较多,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总体看,疫情形势比较严峻,但基本可控。二是顺利通过修宪,对俄罗斯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意义。三是地方选举方面,执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选举中获得大胜。外交方面,丁晓星认为,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持续低迷,俄美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俄美地缘争夺加剧。另一方面,美欧关系改善,俄欧关系遭遇了挫折。丁晓星最后指出,总体看未来中俄合作基础会更加巩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在发言中指出,身份政治不仅是理解美国内部政治的一个“钥匙”,也是理解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寻求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76年到1860年,这段时间所解决的身份问题是“何为美国”,美国如何区别于其他国家。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和经济发展最终得到答案,就是实行联邦制、减少国内壁垒等。此阶段美国对外主要是处理与欧洲关系。第二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是“美国是谁的美国”,主要围绕宪法修正案展开,在法律层面完成身份认同,而不是民族层面。在国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国际推行价值观。第三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美国是谁的美国”。现在看来,共和党倾向白人的传统美国,倾向多元文化主义尤其是包括少数族裔的美国,这阶段的认同变化可能会颠覆第一、第二阶段的认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副教授武斌认为,中俄关系目前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未来要实现中俄关系守望相助、开拓创新共赢的新目标,推动中俄关系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需要不断增加粘性,增强韧性,保持弹性。武斌指出,要积极推动各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增加中俄关系的粘性,确保中俄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当前中俄关系主要特征就是高度的政治互信,中俄政治合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双方不断深化在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作,成为当代大国间和睦共处的典范和榜样。未来要在巩固政治合作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他领域的合作潜力,在强调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互利共盈的价值观指导下,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武斌建议,要不断增强中俄关系的韧性,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赵柯表示,欧洲的战略走向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很重要。近年来,欧洲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赵珂认为,概括欧洲对华政策,以前的欧洲对华政策更多是以商促变;现在更多是一种所谓“新接触主义”,一方面是继续接触,另一方面是不脱钩。赵柯表示,尽管在美国影响下,欧洲的战略自主性比较有限,但中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重塑中欧关系的能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积敏作“大国关系”议题评论发言。陈积敏表示,中国外交是全方位外交,一大特点就是“抓大不放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系统认识世界格局,进而确定和把握我们的外交政策。陈积敏指出,回顾过去几年的国际形势变化,我们发现有多种变化趋势,这其中,内政外交融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陈积敏进一步表示,大国关系纷繁复杂,双边关系和多边的关系、有传统的国家行为和地区联盟等等,错综复杂。在这样的一个很复杂的关系当中,怎样去确定自己的历史的方位、国际地位、发展战略,对各国外交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周边环境”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军担任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学刚进表示,全球疫情的冲击与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发生四点变化:一是经济首现衰退,但未来前景尚好;二是外部势力对东盟压力增大;三是对华合作大势所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合作逆势上扬。张学刚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呈现出几大亮点。一是中国与东盟抗疫合作为全球树立典范。比如,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疫情期间访问中国,中国医疗团队为东盟国家提供帮助,等等。二是经贸合作开启新阶段,东盟已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我们要积极做大做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勇从领导人的作用、面临的权力形势以及社会的支持等方面分析了他对日本内政的看法。他认为,对于日本来说,在现有形势下,发展经济是最大的要务,但在发展经济跟控制疫情之间找到平衡点仍具有难度。如何理解日本外交?张勇认为,一是要理解日本的国际观,其中包括均衡、协调、共同体三个主要方面。在他看来,大国的均衡非常重要;第二点是大国的协调、多边的协调;第三点是共同体,日本对共同体比较重视,这也对日本的区域性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日本的对外态度还是以我为主。张勇认为,日本要在独特领域去发挥日本的作用。日本对中等强国的外交仍是下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项松林表示,汽车“缺芯”是我们的一个痛点,也是要破局的方向。目前,全球车载芯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亚太是主要的增长点。供给端来看,车载芯片欧美垄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国车载芯片发展可以与欧美芯片可形成良性竞争、优势互补。项松林指出,中国加入RCEP后,汽车产业也迎来机遇。他建议,一是借鉴先进经验技术进行产业升级,二要进一步推动发展一体化,三是着力吸引和加强人才储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副教授孙现朴指出,疫情对印度的影响体现在,第一是经济失速叠加疫情,让印度的经济难以有明显起色,复工复产压力较大。第二是疫情的爆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莫迪政府的权威,印度人民党还是掌握着国内话语权。与欧美国家相比,莫迪政府还是把抗击疫情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刚开始一些政策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印度基础设施薄弱、国家财力相对匮乏,在后续阶段显得力不从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科研秘书、教授陈建奇在“周边环境”议题作评论发言。陈建奇谈了他对周边环境的三点看法。一是周边形势有新变化。疫情的影响对于整个亚洲是分化的,但对东南亚的人文影响较低。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在加强,为周边合作提供了新的动能。二是周边协调有新压力。疫情对全球造成了影响,首先大国的关系处于新的战略背景,需要新的平衡;其次周边竞争更为多元化,疫情之后文化的冲突、地缘政治等问题有了新的压力;除此之外,经济合作也面临一系列压力。三是整个周边合作有新期待。一是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加强,抗疫物资等方面的合作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二是产业链价值链合作深化,希望通过周边协调有新的变化,从而适应新的形势;三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合作的载体,未来要不断有新的合作,满足新的期待。
在“全球治理”议题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研究所所长、教授张仕荣进行主持。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所讲师曲鹏飞提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超出人类预期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首先,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沿线国家之间守望相助。年初我国的疫情严重的时候,“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倾力把自己的防疫物资援助了我们的抗疫一线,在疫情发展到全球大流行阶段之后,我们也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对外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这种互动中,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纽带联系得到增强。第二,扩展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领域和空间。疫情期间,中国的民间组织发起的民间抗疫行动,得到了沿线国家广泛的积极响应。民心相通在各种各样线上线下的防控交流活动与合作中切实增强。第三,疫情凸显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民心相通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我国防疫的恶意炒作,也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民心相通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任琳认为,过去一年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是瓦解与重构。瓦解的例子,如美国“退群”、WTO改革受阻等,重塑如RCEP等签署等。展望未来,任琳认为,全球治理会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规锁”现象凸显,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规则限制并不局限在贸易领域,有进一步扩大可能,对此中国要积极应对。二是经过疫情冲击等,一些国家会将生产转回国内,保证产业价值链供应链的安全。三是未来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小团体会越来越明显。四是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越来越难以分割。任琳表示,国家间的竞争不应只考虑体量,而且要注重质量,制度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尤苗指出,2020年对于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她看来,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特币,即稳定币,由私人部门发行;另一种是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是以公共部门发行。2020年对于稳定币市场来说是发展非常快的一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疫情期间稳定币币值飞速增长。二是积极拥抱各种监管。三是发展定位的变化,从2019年挑战全球主权货币转变为试图成为全球数字货币的服务商。全球央行数字方面,一方面受到各种稳定币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去年开始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开始进入到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或测试阶段。从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来看,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处于前端。受疫情影响,美国对央行数字货币政策也有个较大转变,预计未来全球数字货币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展望未来数字货币发展,尤苗表示,数字货币为未来全球货币体系变革提供新的竞争维度。数字货币体系应该多考虑国家技术水平,以及民众对于技术的支持程度、是否有大型科技公司支撑等众多方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健在“全球治理”议题环节作关于中美关系的发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意味着,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唐健以2035年为时间尺度,讨论中国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唐健从中国的战略环境、权力转移、美国可能的举措与中国应对等方面,分享了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琼表示,国际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谢琼进而对全球海洋治理作了详细介绍。她认为,联合国是全球海洋治理总协调中心,国际海事组织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此外还有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机构等等。在谢琼看来,在联合国的系统之外,还有一些全球性、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积极发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穆占劳在“全球治理”议题作评论发言时建议,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力来观察全球治理。在他看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带来全球性危机的同时,也给中国参与新型全球治理提供了很大机遇。他建议深入思考我们在全球治理中的长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尤其是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外部战略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如何防止被“规锁”“脱钩”,我们首先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去,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这也为未来中国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中国外交”议题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孙东方进行主持。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战略进入收缩时期。一是因为今年疫情对全球的冲击,疫情所带来一系列问题修复需要时间;二是大国重心日益转向国内政治,在对外政策投入会比较有限;三是全球治理动能呈现衰减态势,但也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议题领域可能会有合作的增长点。全球战略收缩带来哪些影响?凌胜利认为,大国博弈会持续增强,全球治理可能陷入困境。随着逆全球化、国家主义增强,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点呈现出内卷化等现象。在他看来,全球治理未来难有大的突破,全球治理动能在未来仍会衰减,而区域治理是否迎来转机存在不确定性。凌胜利建议,中国在世界格局和大国竞争中核心是要做好自己,关键在于国内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的平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梁亚滨表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不仅局限于传统安全等领域,而且也扩散到网络空间,包括网络安全、数字货币等。面对新的情况,需要新的应对思路。在他看来,挑战之中也孕育着机遇。比如,各个国家不同世代之间都在进行更迭,新的力量在孕育。因此,中国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文洋认为,数字贸易规则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上的排他性日益增强,甚至要利用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来确保网络安全和技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自由贸易区和扩大数字贸易等日益被重视。对于中国而言,文洋给出三个建议,一是加入CPTPP,宜早不宜迟,二是要探讨与日欧签订经济数字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三是要积极参与WTO电子商务谈判。中国应该凝聚发展中国家共识,不断扩大在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总得来说,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灵活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讲师刘佳指出,从历史上来讲,海外对中国的关注有三个兴起阶段,一是在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关注我们的主体主要是周边国家,关注的内容是当时的文化;二是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开启大航海以后,很多荷兰人从中国大量往欧洲贩卖中国的书籍,这一次有文化的因素,同时加入了传教和商业因素;三是建党以后,关注我们的主体变成了美国,美国学者聚焦中国进行了研究,这时的研究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海外研究的演化和动向呈何趋势?刘佳认为,一是从西方学术话语转向了中国特色学术和叙事话语;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化,从非此即彼二元思维到多项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更加关注独特性和创新性;三是核心问题的演化,从宏观意识形态批判转向了微观政治现象中心,延伸到公共政策和社会治理的具体方面;四是研究视野的转化,从独立单一的学术领域到复杂系统的学术工程;五是研究方法的转变,从远观式的猜想到实地参与。刘佳进一步指出,海外研究的动向受到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一是疫情原因;二是我们即将面临很多重要的节点;三是美国对研究认识的不断变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惠春琳就议题进行评论发言。惠春琳表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的角色也都会随之转变,如何转型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种转变中,一个重要变化是数字经济的出现,数字经济不仅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更和国家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惠春琳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因此,外交方面的相应配套规划也应跟上,其中的一个重点应该是文化外交,进而有效处理价值观差异、做好民心相通等工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赵磊主持闭幕式并做会议总结。赵磊表示,2020年的国际关系的关键词就是“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带来了国际关系议题的变化。二是大国关系发生变化。以往大国关系研究更关注的是利益,而现在更多关注身份焦虑、心态变化等。2020年,美国、欧洲、俄罗斯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份焦虑,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缺乏安全感、缺乏互信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此需要加以正视。三是各个国家的国内政治出现变化,不少国家出现内卷化现象。比如,大国均感觉头绪与压力颇多、自顾不暇,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意愿下降。同时,世界各国普遍把重点转移到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上来。四是国际秩序“变而未乱”,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调整与适应。总体来看,各国需要准确认识激烈变化的世界和规律。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要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复杂性的变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热点信息
-
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疫情反弹压力犹存,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
-
高德娱乐高德娱乐12月13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的“2020年国际形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