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当今邦际情景综述d高德娱乐oc
PAGE PAGE 8 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我国周边形势演变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一、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引发大国之间展开新一轮互动 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实力地位和现实处境重新评估,从维护和巩固美国一超独霸地位的根本目标出发,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以“3D”(国防、外交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三大支柱,强调多边合作,努力发挥融软硬实力为一体的“巧实力”作用。 (一)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从目前来看,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回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代美国在对外关系上所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路线”,不再单纯依靠美国超强的军事、经济力量来追求美国目标和美国价值,而是更多地与国际社会合作,愿意在推行美国政策时更多地关注国际反应。这一政策的核心并不是美国必须与其他国家协商及合作,美国才能领导世界,才能真正扮演领袖的角色,而是只有得到其他国家支持的行为,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只能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特殊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奥巴马刻意在对外政策理念和若干重要的政策做法上拉开与布什政府的差距,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美国要“再一次领导世界”。 其次,面对目前严峻的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将重振经济安全置于美国防务与外交事务的核心位置,强调美国需要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战胜金融危机、在未来几年内创造300万-400万新的就业机会、保持美国的科技和制造业领先优势。奥巴马上台伊始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是如何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为此,奥巴马政府已经在对外安全和外交日程上剔除了布什政府八年来一再坚持的反恐关键词,而是将“发展”和“人权”列为美国安全与防务政策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 为克服危机重振美国经济,奥巴马提出了一个同他的长期经济日程相结合的600亿美元的刺激政策,要对中间阶级、低收入者以及小商业实行减税。他还打算通过对新能源工业的投资来创造500万个新的、高工资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即修建公路、桥梁和学校来创造200万个工作机会。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奥巴马目前暂缓考虑对石油公司征收巨额利润税。他还公开支持政府财政部对主要银行注入2500亿美元资本的做法。此外,奥巴马主张对那些陷入困境的州提供大量联邦资金,帮助它们资助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和医疗救助项目。而这是共和党所反对的。为了整顿金融体制,他将采取措施使金融机构受到政府更严格的监管,并使监管机构合理化,还将严厉打击市场投机。 奥巴马社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减少对25万美元以上收入家庭的税收减免以及雇主的支付,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人的医疗保险制度;对无力支付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同时尽量降低保险费用。他计划在其第一任期结束时,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医疗照顾计划;要让所有的儿童拥有健康保险。 在“人权”方面,美国副总统拜登2月7日在德国慕尼黑全球防务会议上表示,极端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根源是国内秩序的失败和经济的混乱。为此,他承诺不是要向世界强行输出民主和人权价值,而是要和有关国家的“温和派”合作来务实地推进民主进程。 第三,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使之成为美国国际对话中的主要议题。奥巴马政府力主重塑美国在气候、环保、核裁军以及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等全球议题上美国的主导地位,改变布什政府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的保守立场,将促进环保的技术发展、提升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建设以及呼吁推动“绿色经济”列为美国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创建“绿色经济”也成为了奥巴马政府希望拉动美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2月2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访问北京时,特别强调中美环保和减排合作的重要意义。由于美中两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奥巴马政府目前已将其全球环保外交的攻势首先对准了中国。 第四,用灵活和多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布什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并承诺对伊朗和朝鲜等国进一步加强对话来解决核争议。奥巴马政府上台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已经任命了参议员米切尔为中东特使、前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为阿富汗特使和美国前驻韩国大使博斯沃思为朝鲜特使。这些特使将直接向总统报告,负责协调和推进区域安全局势中的这三大“热点”。奥巴马政府的这三大“特使”,担负了美国寻求通过外交与对外途径切实稳定和解决中东和平、阿富汗重建以及朝鲜核问题的重大希望。在继续将上述热点问题降温的同时,美国海外干预行动正在收缩,出现了从布什时代高调的军事反恐转向了应对关键性的“失败国家”的转移。 在外交政策方面,伊拉克、阿富汗和伊朗的核问题将是新的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中的三个最重要的考虑。其中从伊拉克撤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月27日,奥巴马总统宣布他已计划到2010年8月末,将目前美国驻伊拉克的14.2万美军减少到5万人,剩下的美军将不再在伊拉克从事军事战斗行为。对阿富汗,奥巴马上台不久就宣布增兵1.7万人,这样美军在阿富汗的总兵力将达到5.5万人。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军的“一撤一增”,显示出奥巴马政府“反恐东移”新的战略盘算。在这一新的战略思考中,对阿富汗的增兵不仅仅是为了稳定卡尔扎伊政权和打击势力的反扑势头,更重要的也是为了监视和预防目前局势动荡的巴基斯坦。为此,奥巴马政府也在努力调整在阿富汗的反恐策略,鼓励美国的西方盟国更多地承担责任。奥巴马总统明确提出,阿富汗问题不是“简单的美国问题,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 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表示,“我将在任职期间尽一切努力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愿意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同伊朗领导人会谈。在伊朗核问题上,内的专家认为,美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微小,或许只有3%-5%的可能性,因为军队认为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据奥巴马的亚洲事务顾问说,朝核问题对于新政府来说可能是排在第四或第五位的问题。在朝核问题上,新政府将继续支持六方会谈,但同时可能更强调同北朝鲜的双边谈判。 在反恐战争方面,奥巴马表示,他将在新政府组成后的100天内,到一个主要的论坛上发表演讲,重新界定美国的反恐战争。他将表明:“我们没有同教开战。” 第五,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将稳定美俄关系列为重要日程,将通过重启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的削减核武器谈判视为美俄关系发展的突破点。目前,白宫正在酝酿将美俄目前拥有的战略核导弹的数量从现在的3400枚削减到1000枚。为了推动俄罗斯的积极响应,奥巴马政府甚至放弃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暂缓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等一系列对俄罗斯“示好”的政策。奥巴马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直接将俄罗斯列为美国反恐的盟友。另一方面,当前俄罗斯金融局势紧张、石油收入骤减以及美元债务飙升,也不得不收敛自2008年8月军事打击格鲁吉亚以来的对美国及欧洲的强硬政策,迫切希望与美国稳定和改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俄关系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有明显进展是可以期待的。 然而,奥巴马政府短期内难以在外交问题上取得突破。伊朗2009年7月举行总统大选,新政府短期内难以对美国的“伸手政策”作出实质性的妥协。中东和平虽然历来是美国新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线日白宫宣布将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9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但在以色列选举结束、新政府的巴勒斯坦政策出台之前,美国事实上也难以有所作为。朝核问题更是奥巴马上任伊始就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朝鲜试射新的“大浦洞2号”长程导弹的举动,从一开始就打乱了奥巴马政府准备继续在可验证的条件下,通过开展新一轮六方会谈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原有构想。启动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多边合作进程,更非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美国力主建立的G20首脑会议机制着眼于推动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新一轮G20会议于2009年4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对于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切的改革国际金融制度的话题,目前虽有一些具体的规划和磋商,但还远未进入实施阶段。G20机制在2009年能够推动各国协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做到遏止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和稳定世界金融局势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因此,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感觉”起来不错,但要真正产生切实的政策效果,还需要假以时日。 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对外关系在战略理念和操作策略上将同布什政府做比较明显的“切割”。高举“变革外交”的旗帜、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持美国世界领袖地位的同时全力以赴解决美国国内的金融和经济困境,这是奥巴马政府当前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考虑。但奥巴马政府是否能让世界重新燃起对美国外交的信心,其面临的考验依然严峻。 (二)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互交织,牵动大国关系互动和国际关系演变 1、美俄关系有所改善 美俄启动谈判新的核裁军协议,在阿富汗等问题上加强合作。2008年11月,美国大选。选前俄方一只手借回应小布什以施恫吓,一只手又向奥巴马伸出橄榄枝。梅德韦杰夫5日表示,俄罗斯也没有生来的反美主义。俄方希望,美国新一届政府能够做出有利于俄美关系全面发展的选择。进入新年,俄方频频向奥巴马抛出绣球,甚至一反常态,允许美军飞越领空,以配合其在阿富汗的“利剑攻势”。奥巴马也投桃报李,表示要全面改善美俄关系。2009年7月7-8日,美国新一届总统奥巴马首次赴俄访问,双方都高调表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姿态和期盼。9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出人意料地宣布放弃在东欧设立导弹防御基地的计划 美俄之间的接近并不意味着彼此一改往日恩怨,也很难说是针对第三国。这是因为,俄方对美国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打算。这一方面是因为刚刚摆脱外汇存底见底困境的俄罗斯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得到谈判对手美国的同意。而奥巴马调整对俄政策很大程度是出于某种一厢情愿的国内政治许诺,未必真能找到与俄方的战略契合点。《金融时报》认为,美国放弃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防御基地,主要出于两种因素考虑:一是在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今年年底到期后,为美俄新一轮军备控制谈判扫清障碍;二是旨在鼓励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与此同时,诸如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大国在对美关系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其广泛的经济联系,也使得奥巴马不敢轻易对之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举动。在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救市尚无希望的今天,许诺复兴美国经济的奥巴马既不会也不敢轻举妄动。 2、美欧关系修复 美欧高层互动频繁,奥巴马借访欧、出席伦敦金融峰会时机,着力修复跨大西洋关系。欧洲国家重申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和共同价值观纽带,但继续加强自身防务建设,启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国际事务中力图扩大自身影响力。 3、俄欧关系缓和,但双方在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互不妥协。 最近,俄欧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合作的一面增加。2009年5月22日,为期两天的第23次俄罗斯-欧盟峰会在俄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落下帷幕。此次峰会重点放在讨论改善俄欧关系、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欧洲能源安全以及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与上次在法国尼斯举行的峰会相比,俄格冲突问题没有成为重点讨论内容,俄欧出于相互需要更强调务实合作。这表明,俄欧双方都有力图走出去年关系恶化低谷的愿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总统克劳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在峰会结束后都对会议结果表示满意。此次峰会对化解俄欧双方近来累积的分歧和矛盾,帮助双方重拾互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俄欧共同利益决定双方合作是大势所趋。俄与欧盟国家有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不少的共同利益和较深的相互依赖性。政治上,俄欧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俄欧都需要相互借重以制约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经济上,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欧盟和俄罗斯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2006年,俄罗斯依然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能源供应国,而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欧盟的贸易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40%和出口总额的39%。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出口的石油中有一半以上出口到欧盟,约占欧盟石油消费量的16%。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中有62%出口到欧盟,占欧盟天然气消费量的20%;双方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都需要对方的市场和各种资源,俄罗斯极需欧盟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期望通过与欧盟的经济合作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欧盟对俄广大的市场也颇感兴趣;安全上,除传统军事防御安全外,俄欧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亦存在着很深的相互依赖性。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指出,欧盟正面临着三个最紧迫的威胁:、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团伙、地区冲突。俄欧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从长远看,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吻合,决定了俄欧彼此间需要合作而非摩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此次峰会没有达成任何书面的协议,各方只是表述各自对所关注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准备继续开展对话,这本身降低了峰会改善俄欧关系的效果。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俄罗斯和欧盟为了摆脱困境,都希望与对方开展经贸合作,合作意愿超越分歧成为双方需求的主流;另一方面,欧盟和俄罗斯出于各自的利益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点不同,比如欧盟提出解决俄格冲突问题,俄罗斯则提出科索沃问题。双方各打各的牌。因此,此次峰会上,俄欧双方存在分歧的几个关键问题仍然未能出现实质性突破。这表明,从长远来看,俄欧关系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依然任重道远。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战略目标迥异。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欧洲的统一,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为增强实力,欧盟追求东扩,力图弱化、防范、遏制俄罗斯,把俄罗斯变成一个不对欧盟国家安全构成挑战且能与欧盟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国家。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则是重振大国地位,成为世界强国。希望通过加强与欧盟对话和合作,协调政治和安全立场,推动其对外关系的发展,同时吸收欧盟的经济潜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双方目标不同,在合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矛盾。 第二、价值观存在差异。由于历史传统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俄欧双方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欧盟从西方价值观出发,希望俄罗斯能尊重民主、法治、人权和新闻自由,屡次批评俄罗斯的议会和总统选举制度,谴责俄车臣战争侵犯人权,并对俄罗斯处理别斯兰人质事件和尤科斯石油公司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民主进程的倒退。俄罗斯则坚持认为,互不干涉内政是国家间基本关系准则;各国的国情不同,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才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根本路线;目前复兴经济、重振大国地位是俄罗斯头等大事,需要强化国家政权,实行“可控民主”,稳定秩序,发展经济。俄极其反感欧盟对俄本国内部事务的指手画脚,坚持走自己的改革之路。价值观的差异,是导致俄欧双方互信度低的关键因素。 第三、美国因素的作用。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在安全防御方面仍然相信与美国的联合是欧洲安全和稳定的主要保证,因此并不打算脱离美国领导的北约。这使得欧盟对外合作的重心偏向美国一边。受美国遏制俄罗斯政策的影响以及自身防俄的思想,欧盟国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俄立场与美国基本保持一致。这些都给俄罗斯对欧盟合作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 第四、欧盟对俄罗斯发展认知上的误区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首先,欧盟不愿意正视俄罗斯正在崛起的现实,也没有认真研究俄罗斯目前的对外方针,更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而是采取以往的政策,竭力遏制和围堵俄罗斯,双方的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其次,欧盟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充满疑虑。欧洲已普遍认定,俄罗斯目前已形成专制独裁的政治体制,毫无民主可言。西方对2008年总统选举后的俄罗斯形势持怀疑态度,认为俄罗斯充满变数。至于俄罗斯走向何方,欧盟更是心中没底,因而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的防范。这对双方目前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各大国战略进取意识普遍增强 美欧等抢抓“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旗帜,争夺后危机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大国对能源、资源、极地、海洋、外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同时,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跨国问题,各大国均认识到有必要通过合作共渡难关,协调与合作增多,多边机制活跃。主要力量既相互借重合作、又相互竞争较量,分化组合更加复杂。 (四)中美关系开局良好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开局良好,打破了两国关系在美国总统换届初期常常遭遇波折的怪圈。中美高层将继续加强交往与对话,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中美关系与我国同其他大国关系的建设性互动。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成了中美力量消长的一个新起点。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传统的金融霸权和实体经济,也重创了世界对美国模式的信心以及美国人的自信。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并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的中国不仅成了美国的最大债主,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加深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将两个国家牢牢地绑在同一条船上。美国必须调整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政策方向,开始真正用“伙伴”思维重新定位中美关系。 2009年2月20-22日,奥巴马政府成立不久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这是美国奥巴马政府与中国高层的首次会谈。希拉里访华不仅为中美关系打下了气氛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重启了去年10月因美国批准售台65亿美元武器而中断的中美军事交流。 7月,中美举行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受到美国的高规格接待。中美这次对话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平等、融洽。10月,中国副主席访问美国,也受到美国的高规格接待,并且罕见地获准参观了多处美国军事要地,包括美军太平洋总部、战略司令部。在向美国承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挑战美国的同时,也直接要求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解决美事关系、美国军舰、飞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解决两军交流的法制性障碍、解决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信任这四大问题。 11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6中午,在浦东的上海科技馆与500多名上海大学生交流时,奥巴马重申他在东京的谈话: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他强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该以另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无论是保护环境、建立繁荣或追求安全,都是美中两国共同的目标,“21世纪的实力不在零和游戏,我们欢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会员。” 17日,中美两国共同发表长达6500字的联合声明,以文件的形式宣示了两国选择以合作代替消极对抗的相互承诺。文件将中美双边关系定位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联合声明还回应了美国最近两个月里提出的“战略再保证”(strategic reassurance)概念。所谓“战略再保证”,是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9月在华盛顿演讲时首倡的概念,其含义简而言之即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但中国也应设法让其他国家放心,保证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不会以他国的安全与幸福为代价。 斯坦伯格当时说,“战略再保证”意味着必须设法突出和强调共同利益之所在,同时以直接的方式着手化解不信任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政治、军事或经济问题。联合声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战略再保证”的精神,它从两国关系,建立与深化战略互信,经济合作与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五大方面,重述两国的各种共识与关系发展与合作的目标。 联合声明写道:“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在双方讨论中,中方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美方表示,美国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所面临的最困难的国际问题。中方表示,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不过,中美之间一系列结构性的矛盾、在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竞争关系,在国际与地区利益上的不一致,以及在人权、宗教与等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却也不是凭借双方提升战略互信的意愿,就能够化解。 二、中国周边地区形势总体稳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总体稳定 求和平、求稳定、求合作是地区形势的主流。东盟、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地区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亚太地区国家经济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二)我国周边地区形势正处在变革和调整的重要时期 1、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亚大国,现有陆地疆域96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中国地缘环境之复杂,举世公认:中国在陆上同14个国家接壤,海上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全世界10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有6个在中国周边(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位的国家中有8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个国家中的4个在中国周边(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当今世界五大潜在热点冲突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中的四个在中国周边;世界主要战略力量,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都在中国周边(日、俄、印、东盟);中国背陆面海,但陆有强国接壤,海有岛链环锁。虽为陆海兼备的大国,但从未享受陆海兼备的利益。 2、传统政治安全问题仍较突出,新型挑战不断涌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周边地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贸易额下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周边国家处于政治转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制的过渡期,社会政治矛盾有所激化。阿富汗安全形势严峻,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南亚地区极端势力与宗教、分离等势力合流之势明显,安全形势恶化高德娱乐,我国边疆稳定面临威胁。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与投入,有关大国在我国周边地区的竞争与较量加剧。 3、周边乱,则中国损。 地缘环境的复杂是客观事实,也是影响中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会日益严重,更不会必然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甚至是冲突或者战争。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主要经贸伙伴和重要市场之一;从大国关系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大国都在中国周边,又是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的重要一环。可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既有“先天不足”的一面,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所谓“后天可塑”是指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三邻”周边政策,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地缘安全环境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改善。鉴于中国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三邻政策”需要扎根于国民的心态之中,落实在与周边交往的行动之中。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和发展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不断加深,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2006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当中的七个都是地处中国周边的国家与地区。以东盟为例,截至2006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从1992年开始年均增幅达20%以上。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的迅速提高,也使中国经济脆弱性的一面凸显出来,可以说,保持周边稳定事关中国经济能否长期稳定的大局。 在强调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周边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一再证明:周边稳,则中国安,周边乱,则中国损。无论是中国还是邻国,只有实力而没有意图并不会对对方构成威胁。反过来讲,如果有意图,即使没有实力,那也会使四邻惶惶不安。一个贫穷的周边,就可能是动乱之源、动乱之根,也是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的温床,而一个富强、友善的周边,不仅不会对中国构成竞争与威胁,反而会使中国从中受益。 (三)地区热点问题出现新发展,复杂因素增多。 朝鲜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宣布退出并声称永不参加“六方会谈”。地区军备竞赛风险上升。维持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实现半岛无核化难度增大。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地区领土、海洋争端趋于升温。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加大与我国的南海权益争夺。日本继续对东海和问题进行炒作。我国将继续高举和谐周边旗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增进互信,促进合作,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海洋权益争端和各种热点、敏感问题,着力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三、准确把握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国际力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所以奥巴马、希拉里、佩罗西,走遍世界都要“倾听”,他们现在外交的重点是要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形象。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中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有关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并决定提供首批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中国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参与清迈倡议多边化项下的货币储备库建设,维护地区经济金融形势稳定,促进地区金融合作和贸易发展;中国组织了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显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定态度;中国明确承诺,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将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包括无偿援助、债务减免、贸促援助。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中国被视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国际社会公认,中国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总体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3、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20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中国积极提出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的政策主张,与各方加强各个层次的磋商与协调,推动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取得积极成果。英国首相布朗明确指出,中国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与美国并肩成为世界两强。”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社会期待各方加强合作、提振信心,期待充满活力的中国扮演重要角色。人们相信,为了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4、“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新自由主义碰壁,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并主导世界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战,集中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缺陷,呼吁对21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重大改革。美欧日陷入同步衰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势头,认为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行动快、见效快。美国《新闻周刊》置评,中国是此次危机中“唯一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这彰显了“中国模式”强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高盛公司称赞中国是在当前危机中“凭借自身政策第一个创造经济转折的重要国家,为世界经济绘制了一种蓝图”。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做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 1、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新机遇。 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大国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 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 2、新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一面仍很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少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我国将长期面临外部各种牵制,将不时受到“”、“中国责任论”等干扰。 四、正确认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当前及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与新趋势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恶性循环,呈现“乱、糟、难”等特点。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前的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最复杂的危机,多重资产泡沫包括房地产、信贷、股市、期货市场等,以空前规模先后破灭,使全球财富全面缩水,各国经济无一幸免。危机吞噬了全球发展成果,导致失业率攀升,居民收入锐减,贫困人口剧增,社会矛盾激化,一些国家陷入金融—经济—社会—政治危机。 近期,全球经济呈现一些积极苗头,市场渐渐企稳,信心开始重拾,商业活动渐趋活跃,全球股市普遍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扬,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凡此表明,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基本结束,下半年形势将好于预期。但是,今年世界经济与全球人均GDP均将出现负增长,仍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未来发展不确定与风险依然很大。 美国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短期难复元气,阶段性衰落不可避免,但美元霸权地位未发生质变。新兴经济体虽受美欧金融危机冲击,但发展势头没有改变。此轮世界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将由新兴经济体拉动。 金融危机开启了对僵化滞后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后发国家参与国际秩序重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同时,危机加剧国际力量格局调整,发展重心向亚洲转移,新兴大国加速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
【可行性报告】2023年节能高效果汁浓缩设备相关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可行性报告】2023年新型阀控型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2023年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表格式).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热点信息
-
高德娱乐摘要2004年的世界充满着变数。它不仅记录着一系列重大的冲突,也预示着若干重要进程的开端:...
-
PAGE PAGE 8 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